澄明之路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大红书dahongshu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原文: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、三下之。后四、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。呕不止、心下急、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。
在探讨这段中医经典文献中的病症与治法时,我们首先需要理解“太阳病”及“柴胡证”等中医术语的基本含义。太阳病,在中医理论中,通常指的是外感病初期,以恶寒、发热、头项强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。而“过经十余日”,意味着病邪已由表入里,病情有所变化。
“反二、三下之”,这里的“下”指的是使用攻下法,如大黄等寒凉药物以泻下实热,但在此情境下,若病邪尚未至里实热结的程度,而盲目攻下,则可能导致病邪内陷,病情复杂化。
接下来,“后四、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”,说明在病邪传变的过程中,仍然保留了柴胡证的特点,即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、默默不欲饮食等症状,这是少阳病的主证,提示病邪已入少阳。此时,“先与小柴胡”,即给予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,调和气机,是恰当的治疗策略。
然而,若服用小柴胡汤后,“呕不止、心下急、郁郁微烦者”,这些症状的出现表明病邪并未完全和解,反而有进一步郁结的趋势,形成了少阳阳明合病或少阳病兼里实证的情况。此时,“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”,即通过大柴胡汤既和解少阳,又通下里实,以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。
大柴胡汤方
原文:柴胡半斤,黄芩三两,芍药三两,半夏(洗)半升,生姜(切)五两,枳实(炙)四枚,大枣(擘)十二枚,大黄二两
在中医理论中,方剂由多种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,旨在调和人体阴阳、疏通经络、治疗疾病。下面我将逐一解释这个方剂中的各味药材及其可能的作用。
1.
柴胡:半斤。柴胡具有疏肝解郁、升阳举陷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少阳证、肝郁气滞等病症。在这里,它可能起到调和气机、解郁退热的作用。
2.
黄芩:三两。黄芩具有清热燥湿、凉血解毒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肺热咳嗽等。在此方剂中,它可能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热邪,辅助柴胡解郁。
3.
芍药:三两。芍药分为白芍和赤芍,此处未指明,但通常认为具有养血调经、柔肝止痛的作用。白芍偏于养血,赤芍偏于活血。在此方剂中,芍药可能起到养血柔肝、缓急止痛的效果。4.
半夏(洗):半升。半夏具有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痰湿咳嗽、呕吐反胃等。洗半夏意味着在入药前进行了清洗处理,以去除杂质。在此方剂中,半夏可能有助于化痰湿、止呕吐。
5.
生姜(切):五两。生姜具有发散风寒、温中止呕的作用,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、胃寒呕吐等。切生姜意味着将生姜切成片或丝,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。在此方剂中,生姜可能起到发散风寒、辅助半夏止呕的作用。
6.
枳实(炙):四枚。枳实具有破气消积、化痰散痞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食积停滞、胸膈痞满等。炙枳实意味着将枳实用火炒制,以增强其药效。在此方剂中,枳实可能起到行气消积、辅助其他药材疏通气机的作用。
7.
大枣(擘):十二枚。大枣具有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的作用,常用于治疗脾虚食少、乏力便溏等。擘大枣意味着将大枣掰开或捏碎,以便更好地煎出药效。在此方剂中,大枣可能起到调和药性、保护脾胃的作用。
8.
大黄:二两。大黄具有泻下攻积、清热泻火、凉血解毒、逐瘀通经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便秘、热毒疮疡等。在此方剂中,大黄可能起到清热泻火、通便排毒的作用。
原文: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一方,加大黄二两;若不加,恐不为大柴胡汤。
将柴胡、黄芩、芍药、半夏、生姜、枳实、大枣这些药材放入足够的水中(一斗二升,相当于较多的水量),然后加热煮沸,直到水量减少到大约六升。这个过程有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解。
“去滓再煎”,意味着将煮好的药液过滤掉药渣后,再次加热浓缩。这一步可能是为了进一步提炼药液,使其更加浓缩,药效更强。同时,也有理论认为再煎有助于药液中不同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,从而增强整体药效。
“温服一升,日三服”,则是服药的具体方法。将浓缩后的药液分成三份,每次服用一份(一升),并且一天内分三次服用。这样的服药频率有助于维持药效在体内的稳定浓度。
至于“一方,加大黄二两;若不加,恐不为大柴胡汤”,这里提到了方剂的一个变体。大柴胡汤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大黄等药材而成的,主要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,症状包括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、便秘等。加大黄是为了增强泻下通便的作用,适用于兼有阳明里实证的情况。因此,如果在这个方剂中不加大黄,那么它就不再是大柴胡汤了,而是更接近小柴胡汤的原方。
总的来说,这段描述不仅展示了中药方剂的煎煮方法,还揭示了方剂变体的灵活性和针对性。在中医临床实践中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,灵活选用和调整方剂,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4.
半夏(洗):半升。半夏具有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痰湿咳嗽、呕吐反胃等。洗半夏意味着在入药前进行了清洗处理,以去除杂质。在此方剂中,半夏可能有助于化痰湿、止呕吐。
5.
生姜(切):五两。生姜具有发散风寒、温中止呕的作用,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、胃寒呕吐等。切生姜意味着将生姜切成片或丝,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。在此方剂中,生姜可能起到发散风寒、辅助半夏止呕的作用。
6.
枳实(炙):四枚。枳实具有破气消积、化痰散痞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食积停滞、胸膈痞满等。炙枳实意味着将枳实用火炒制,以增强其药效。在此方剂中,枳实可能起到行气消积、辅助其他药材疏通气机的作用。
7.
大枣(擘):十二枚。大枣具有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的作用,常用于治疗脾虚食少、乏力便溏等。擘大枣意味着将大枣掰开或捏碎,以便更好地煎出药效。在此方剂中,大枣可能起到调和药性、保护脾胃的作用。
8.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